首页 > 快资讯 > 正文

【新要闻】山东省农科院探索10种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模式

2023-05-30 17:37:34  

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模式、“链长制”模式、科教兴村模式、“三田合一”模式、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

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模式、“链长制”模式、科教兴村模式、“三田合一”模式、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模式、科企创新联合体模式、科技兴企模式、科技示范园模式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、乡村人才培育模式……在今天举行的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模式新闻发布会上,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发布了该院3年来探索实践出的10种行之有效的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模式。

科技帮、合伙干、产业兴、农民富。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是省农科院在全国的首创探索,历经3年,初见成效。据悉,该院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模式,进一步扩大复制推广力度,并邀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、共创共建,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,服务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
以下为“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”初步探索出的10种单体模式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.“专家+农民”利益共同体模式。专家通过科研成果、技术服务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成为科技合伙人,实现合伙运营、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目前已建成的28个利益共同体全部实现增收,其中有50%实现了专家分红。

2.“链长制”模式。由专家任“链长”、企业为“链主”,多团队协同发力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等“多链融合”。共建设29条特色农业产业链,整合企业138家,推动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10.4亿元。

3.科教兴村模式。通过“百名首席兴百村”“百名博士兴百村”形式,专家或团队与农民或村集体合伙发展特色高效产业。建设科教兴村示范点101个,示范村的村集体平均增收9.45万元,直接服务农户户均年增收约6400元。

4.“三田合一”模式。省农科院与省农技推广中心、科技示范户合伙将科研试验田、技术示范田和生产样板田“三田合一”,新品种、新技术得到更直观地展示,让种粮大户可参考、可复制,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。已建有38处示范点,试验、示范作物新品种43个,新技术52项次,亩产值平均提高500元以上。

5.“党组织+专家+合作社”模式。通过专家团队加盟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提高合作社科学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水平。目前已建50个,入社农户24290户,户均增收2283元,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5.5万元。

6.科企创新联合体模式。以创新链多学科团队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伙,实践“企业出题、联合立题、专家答题、市场阅题”。已在示范县(市)建联合体16个,研发新产品、新技术97项次,转化应用率达100%。

7.科技兴企模式。专家与企业合伙,通过科企协同创新、科研定制服务、课题“揭榜挂帅”等形式,解决企业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选派人员挂职服务示范县(市)172家企业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,研发技术成果175项,解决技术难题228个,实现企业增效12.45亿元。[page]

8.科技示范园模式。院地合作共建集科技示范、成果推广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智慧化、信息化科技示范园,发挥园区平台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,打造新品种、新技术“大观园”。三个示范县(市)园区总占地面积达6600亩,完成投资2.16亿元,集中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394项次。

9.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。以专家牵头或参与创办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,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、专业性与规范性相统一,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需求。

10.乡村人才培育模式。以省农科院乡村人才学院、“乡村夜校”、“田间课堂”等为培训载体,通过“师傅带徒弟”,开展创业辅导、跟踪服务,让千余名乡土人才成为传播科技的合伙人,让农民既“富口袋”,又“富脑袋”。举办各类培训会、观摩会等400余场次,培训3万余人次,线上培训超过170万人次。

(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李才林 报道)

责任编辑:hf009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柘城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如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!

推荐阅读